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美國,在P.T.安德森與卡爾維諾的筆下

結束繁忙的拍攝工作以後,我的人呈現一種被消費耗損後,各種狀況慢慢浮出水面的徵候。身體因勞累而產生一些狀況與微恙,意志力消消沈沈,做事也有種心與力皆有未逮的情況。這導致我對眼前很多的事情,尤其最受影響的創作方向失去信心,我感受到我產生對於這種相當負面的情緒的恐懼,實在很不願意陷入這種糟糕的情狀裡頭。

所以這幾天下來,我努力把自己放回新店屋厝的山居生活,找一個位置,料理動物、家事、灑掃庭除(並且每做好一個小動作或者一件小事情就讓自己感覺滿足一下),然後盡量回返能靜心閱讀的狀態去讀書,也聽取岳母的話開始唸回心經,虔心去修行,而不是消費我的福報。我試著再重新讓自己緩慢起來,把摧折的疲慢的心給復原。

也好在起了這種種的念頭,所以有機會趁時間閱讀了些文章,看了電影。雖然用意在放鬆,但是卻為我在思考創作題材與作者眼光的延續上,攤展一些想法與啓發。

期間恰好我看的兩個東西,不約而同描述了美國。一個是導演P.T.安德森好幾年以前的電影《不羈夜》,另外一個,是義大利已故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巴黎隱士》書中的「美國日記」。誠實一點講,我很喜歡卡爾維諾五九年到六零年旅行後寫下的美國,但我只對P.T.安德森用色情影帶工業描寫的美國(加州洛杉磯)覺得有趣而已,說不上什麼喜歡。但是因為都是美國,剛好題目一樣可以用作比較,所以反倒提醒了我,這是檢視兩位作者看待同一個題目不同眼光的好機會。我也好藉此學習,在現在這般徬徨的時期,怎麼切入去反觀自己。

心得。我覺得,文本的撰寫固然重要,情節與事件的設計固然重要,手法固然重要,但是培養一個屬於作家的土地與生長背景養成的,一種誠實的眼光才是一切的首要。就像卡爾維諾講那些他在美國大江南北行走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一樣,並不是那些人物多值得看、性格多獨特才使這份日記顯得有趣,而是在卡爾維諾這位義大利培養出來的作家眼光之下,他交手過這些人物,他從這些人身上,看出東西,有了想法,提筆如實地記錄下來。P.T.安德森也找到了一個角度、一類人物去看他看到的美國,他把他們講得很有趣,用了很多角度、方式去詮釋,或許我是覺得他使用得太多了一點,所以才對他的攝影機下看見的東西僅只於有趣的程度,無法給予再多的喜歡。但撇除這一點,他總也是讓自己的眼光找尋到了一個想去這麼看的角度,把它呈現出來,其實,這對創作者而言,就已經是一件很難能可貴的事情了。 

於是創作者眼光的養成,真正重要的在體味生活下的「細看」,而不是匆匆一瞥後,急忙舞刀弄劍地「詮釋」。得出這個觀念著實讓此刻暫時沒了自信的我打了氣,我不要再去想我該做什麼,給誰接受?我該去做而唯一要去做的,是鬆鬆地生活,品嘗人生酸甜苦辣的滋味,體味這些滋味,然後細細的,讓我用筆和攝影機,如實地,一點一滴給記錄下來。

藝術作為表達,真正仰賴的,是生活的有感。雖然現在社會的群眾要的多半是型式浮誇喧嘩,有皮無骨的產物,他們無感於容許這些無感的商品餵食他們。可是我沒辦法這樣生活,土地與過往的成長背景培養我,讓我沒辦法用再多五顏六色的添加物欺騙自己的感覺,我沒辦法輕易放棄人生的滋味。所以我時時仔細體察自己,希望在這段期間被摧枯拉朽地壓榨之後,我能回返到安寧坦適的我,面對生活,簡單而素樸,在鉛筆與攝影機底下,繼續「細看」,不要畏懼,把看見的東西,如實地記錄下來。

自己的房間.新店.201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