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下雨的下午,外頭天氣很悶,中山北路轉南京西路的行道樹枝葉鬱鬱蒼蒼,陽光一片焦黃。庭院上,幾個人接續著進入黑矇矇放映室,挑了位置坐下。本日午後的放映:「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兩個鐘頭,放映室厚重的隔音門灑開裡頭的黑暗,幾個人沈默著離開。陽光替換成路燈的夕照,下班人群熙來攘往,我沒入他們,走了好一段。
1956年由法國人Albert Lamorisse導演的短片「La Ballon Rouge」,講小男孩巴斯卡(Pascal Lamorisse飾演)一天早晨上學的途中,同一只有思想有主見的紅氣球相遇,氣球成了男孩的玩伴,忠心地陪伴巴斯卡穿街過巷,恣意在巴黎城市裡頭徜徉。媽媽不准氣球回家,乖巧的它安靜獃在可以看清楚男孩的閣樓天窗上,與夜同眠;老師也不准,紅氣球調皮地摸到老師頭頂上,讓孩子們大笑不止;幾個眼紅的男孩射破了氣球,哭泣的巴斯卡好傷心。後來,天空中飄下五彩絢爛的氣球群,載著小男孩巴斯卡,飛過繁忙的巴黎。
2007年,台灣人侯孝賢應奧賽美術館之邀,將紅氣球的故事取用,拍了另一部叫「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的電影。故事裡,年輕的保姆宋方取代了紅氣球,靜靜的,靜靜的待在小男孩西蒙身旁,用攝影機記錄下被母親蘇珊遺忘的,童年對聲音記憶的時光。
在雜誌裡讀演員Juliette Binoche的訪談,她談到導演要她以美國電影「A Women Under The Influense」裡患強迫症母親的形象為藍本,去揣想如何表演,並且試著挖掘年幼時對外祖父木偶劇團操偶排練的記憶,以深化角色的認同。後來自己進戲院看,對Juliette Binoche母親的演出又多了一層佩服。蘇珊這個不稱職的母親,稱職的偶師,處理不好房客丈夫問題,女兒升學問題和自己情緒的問題,有的時候急話,暴躁,混亂,生活中的瑣事無一周全,連個小東西也找不到;可是來到熟悉的黑盒子排練室,譜架前演繹偶戲道白的她又是這樣令人羨慕,彷彿天地是她的,眼前的木偶就是她的紅氣球。Juliette Binoche把自己身為母親生命的一部份,把自己的童年演進戲裡,恰如其分,好讓人喜歡。
看的人知道,這部電影沒講完,也講不完;蘇珊依舊忙碌,生活的各種問題仰賴宋方打理;西蒙孤單,宋方是他最好最安靜的陪伴;明天又是偶戲排練,明天又是不停歇的才藝課程,明天,時光,聲音,景象,然後又是一個明天。一如既往。最後一幕,紅氣球不再在人們心中重要,只得隨著抵擋不了的上旋風,漸漸飄離美術館,離開到沒有人的地方。
夜晚,離開人群的我看著眼前感觸不同的世界,回想電影裡的一切,像雕塑家傑克梅地一樣,遺忘起自己的位置。
自己的房間.桃園.2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