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肖像再續

上一次拍肖像,也是正式執行一個完整的肖像拍攝計劃,是2006年的桃園《永和市場》。當時我剛從可可西里自助旅行回來,心是經過洗滌很飽滿的。休息幾天,看了幾卷底片掃描出來的照片,感覺滿意。而後我想我在青海拍得很好,便開始思索替自己的故鄉也拍一組,延續2000年就開始接觸的桃園市的街景,我跑去大廟後拍永和市場攤舖商們的肖像。這就是之後在各地展覽的《永和市場》。

2013年的年末,因緣際會,我又開始拍攝肖像,這次以清代蔚州百工圖為心裡的藍本,執行的題目則是桃園大溪的各種匠職人。對於肖像系列的再續,我感到很興奮。其實若不是後來專以電影創作的鑽研為主要路線,從2006年到2013年,我想必已經在肖像拍攝的領域達到了一定的深刻。可是也不以為意,生活景況變化不同,經過七年再回來拍,人的思考與想法都兩樣,對我也好,對被拍攝的大溪匠職人也非常地好。

「學」是一定的,每回拍攝的對象對於各自的專業領域鑽研的深刻度都比我還深,像是現在拍了的北管嗩吶師、油畫家、水墨畫家等,他們的用心大多是一輩子,不用想也鑽不出去了。我在他們的領域當然絕對追不上,在自己的領域做得也不比他們久,只能在現場更專心,該拍,就用自己創作的純度去比擬拍攝,其他的就剩下「學」。

肖像拍攝很有趣的一個心態,就是攝影師不用感到匱乏,因為那樣想對創作跟拍攝也沒什麼用。反而因為一個計劃會接觸到幾十上百個題目(被攝者),攝影師能藉機修習那個平心待之的客觀。比方說,昨天去補拍北館嗩吶老師與他合作的樂社,發現聲勢雖然浩大,電光加上傳統白鐵鑼鼓陣的迷炫也相當刺激,不過嗩吶老師傅技藝再專業,他要獃在團裡,也還是被看待為所謂的「薪勞」而已,大的是出錢創團的團長。所以對於我一個攝影師(藝術家),我看見的是將傳統音樂當一門生意來經營的現狀,而老樂師反倒只能棲人籬下。但是同時也清楚,鏡頭能做的,就是如實的拍攝,不要議論。

我很喜歡肖像,不因為裡頭的畫意可以比其他類別有更好的經營,畢竟我不太在意過於偏執的畫意。我覺得肖像好,是拍攝計劃執行的過程。我來,我在,我談話與學習,同時間思考,我拍,擺,拍。表達感謝,離開,我思考,想法迴盪,獲得。然後假以時日,主題的群像陸續產生,我們再用各種分享講述故事,流傳精神。這是肖像做的,是電影跟文學要做的,也是我在做的。

自己的房間·新店·20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