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開始讀陳映真,開始讀黃春明

我最近開始讀起陳映真和黃春明的小說,從《我的弟弟康雄》和《兒子的大玩偶》讀起。


現在才大概很晚了吧?我不是高中也不是大學生,也離這兩段年紀遠了。雖然許多文青是十五歲、十八歲就立基的,但小時候的我並不能真正算是一個文青,我只懂玩耍。


可是仍覺得一點也不,我對台灣作家的閱讀開始得慢,但是一點也不晚。


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該晚或早的,也不因為你在你的國家,就該專本土,輕其餘。可是往內心裡去看,台灣文學之於台灣人,卻又真的很必要。那是親近生活的反芻。


我也在台灣,我也在做創作,我被台灣在生活的一切滋養,而後表達。所以快三十歲,我開始閱讀陳映真、閱讀黃春明的書。


國中的時候,老師認為我似乎可以教,她給我讀張愛玲的《半生緣》,然後我腦袋很刺激,從來沒有過除了漫畫、電視以外,屬於真正文學的閱讀,就算課本、童書也是很零碎。後來興致來了,看某個女同學在讀蕭麗虹,我跟她借了《桂花巷》。這算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完一本台灣作家寫的書,沒讀懂,讀不進去,但留下深刻的閱讀印象。


所以才說,我現在才開始讀台灣作家的書,而且是一段時間以前的老作家。


可是真的不晚,因為文學並不是消費品,也沒有汰舊的問題。深刻的東西總是會一再留下來,因為感觸溢散進了接近他們的人的心裡。這兩本小說集也是,雖說不完全,但確實有部分溢散進了我的心裡。


我喜愛土地深根,也喜愛那種熟悉的描述與貼近生活的東西,也喜歡文字裡的真誠。


然後也有此一觀,明瞭時常談論的《兒子的大玩偶》電影裡的三個故事,原著到底是怎麼寫的。(哇!原來影響台灣新浪潮電影的小說是這般這般⋯。)


這都讓我讀起這些書饒有興味。


想起來,因為我不執著,沒有「台灣人怎能不先知台灣文學」的念頭,反倒在現在這個年紀開始閱讀台灣文學,因而增添了不同的滋味。好事一樁,這種獲得是如果我在高中或大學的年紀不會有的。


我喜歡這樣的閱讀,真的喜歡。所以一點也不算晚。


自己的房間.台北.2012

沒有留言: